首页唐朝好地主682.第682章 对口(感谢血海£飘香万赏!)
关灯
护眼
字体:

682.第682章 对口(感谢血海£飘香万赏!)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拿着统计的账册,李超去了鱼梁洲。

  鱼梁洲上,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赶建,宫城已经初步完工,外面的宫墙宫门和城壕都建好了,引入了汉江活水环绕。

  从长安迁来的各衙,也陆续进入了建好的衙城里,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南衙十二卫衙门翰林院御史台等,都开始集中在这里办公。宫城、衙城,都是相对独立的围城。而在两城外面,又有一座座的军城环绕,南面是南衙禁军衙门,北面则是北衙禁军军堡。再外围,则是民城和商城。

  虽然看上去都还挺简陋的,可人来人往,已经很热闹。

  官员们的家眷、国子监和讲武堂的学员们,还有来往的商人。让这座拥有半个长安城大小的沙洲热闹无比。

  尤其是因为整个沙洲上是围城群的建筑格局,各个围城大小相连,环环相扣的模式,让这些城既是整个,又是相对独立的。在城与城之间的那些围墙外的区域,更加的轻松自由一些。

  甚至已经有不少便利百姓的商铺设立,饭店茶肆杂货铺等。

  李超走在这热闹的围城之间的街上,感觉挺自豪的。

  这可真是拔地而起的一座岛之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已,就有了如此的规模。这些围城的成功,也向皇帝和百官们证实了新的建筑模式,证明了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

  若是没有大旱灾和蝗灾,其实现在本来应当挺轻松的。

  鱼梁洲上的商铺不少,可现在却看不到一家酒楼,因为朝廷禁酒了。也看不到什么饭店,因为一般人吃不起饭店,饭店里不收钱也收粮票而且还收的多少,谁舍得。

  百官们粮票这些倒不少,可为了名声影响,也不好经常上饭店下馆子的。

  甚至路上的行人商贩们,不少脸上也有些菜色。毕竟救济粮这东西,并不是万能的,能充饥,营养方面却差的远了。

  唯一让李超比较自豪的,还是街道上看不到那些拖家带口乞讨的流民乞丐。

  大家都在勒紧裤带度饥荒,富人的日子固然现在不好过,可却也让更多少的百姓,特别是那些穷困百姓,避免了因灾荒就饿死的惨境。

  想到刚被抄家灭族的一百多大户,李超觉得心里稍舒畅了些。他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是困难的非常时期,这些都是暂时的而已。

  豪强大户们日子也并没有难过到哪去,只是没有灾难财发了,他们又不愁吃不愁喝,只是有些人却还不满足。

  路过一道道岗哨,李超进入了宫城。

  鱼梁洲上的宫城,李世民终于不用再住东宫了,皇帝住长乐宫,李世民住的叫紫微宫,另外边上还有不大的一座宫,那是太子的东宫。

  前廷。

  皇帝的御书房里。

  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杨仁恭宇文士及五个正在议事,内侍禀报李超在外侯见。

  “看来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了,请李相进来吧。”

  李世民叹声气。

  李超大步入殿。

  “臣李超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文远,都处置了?”

  李超递上帐册,把那查抄的结果呈上,内侍接过,转呈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账册,没有马上打开,他拿着这本折子,心情有些沉重,“刚才朕和宰相们也在商议此事。”

  感慨了几句,李世民还是就此揭过了。

  翻开折子的时候,李世民还是挺期待的,可是真的打开看过后,李世民失望了。

  金银钱帛不少,田地庄园商铺这些也不少,可李世民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金银这些,现在又买不到粮食,他更需要的是粮食。

  可这些地方豪强家里的粮食,加起来不过十余万石,让人失望。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吗?”

  “地主家粮食还是有些的,不过也不多少了。”李超如实回答。

  而最麻烦的不仅仅是地主家粮食不多少,还是现在出现了新情况,大量隐户出现了。

  “臣估计,此次抄灭这些作乱豪强之后,确实能大大震慑他们,但可能马上会出现一大批隐户归籍,甚至出现大量豪强放免奴隶的大潮。”

  李世民点头。

  大批隐户归籍,自然还是跟豪强们有关。豪强们粮食不多少,又不敢乱来,在朝廷现在的政策下,他们为求自保,便会抛弃这些给他们佃田交租的黑户佃民,甚至连以前买回来的奴隶,也可能要放掉了。

  眼下他们就算卖奴隶,也不一定有人愿意花钱买。毕竟不像以前,以前灾荒豪强都喜欢趁机买奴隶,但现在不同了。因为现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粮食也囤不住了,大家手里都没粮,买奴隶回来跟自己分口粮吗?

  奴隶又不能去领救济粮,连粮票都买不到,可以说奴隶是现在灾区最不值钱的东西。既然不好卖,留手里又费粮,那就干脆放掉。

  长远看,这是好事,可眼下来说,却是麻烦事。

  “如果我们能撑下这一波,那么朝廷的户籍人口,可能增加千万。”李超道。

  宰相们对李超的这个数字推测,也都表示认同,新增一千万人口啊。一千万人口,一千万编户齐民,可能还意味着有一百五到两百万的课丁。

  如果把这些人充裕到各地的宽乡,给他们均田授地,那朝廷一年能新增四五百万石皇粮收入,和大量的绢布等实物税收。

  兵源更多,课丁更多,税收也更多!

  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实力大增,国力大增,国基大增。

  这是天大的好事。

  但麻烦的是,如何应付下眼前这波。

  新增上千万人口,可能还都得靠朝廷救济粮食,一千万人口啊,一年得需要数千万石粮食,就算是救济粮,也难弄啊。

  “陛下,新入籍的这些人,不能留在原籍。他们大多数一无田产,二无存粮,留下来除了耗费粮食,并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让灾区情况不稳。对于这些人,臣还是建议迁走。”

  房玄龄提出担忧,“可眼下马上冬季到来了,这么多少的人口,数道百余州上千万人口,迁哪去?”

  哪个地方,也容不下这么恐怖的人数啊。

  这迁移路上,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越是灾年,越不能把灾民聚起来,这都是经验。

  杜如晦也反对这个时候大迁移,朝廷没能力这样办。

  “陛下,臣也赞同两们仆射的话,现在确实不能像之前那样往陇右和朔方迁了,朝廷没那个能力,两地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灾民。”

  “那你的意思是?”李世民盯着李超问。

  李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来之前,想到了后世发生大灾之时,政府对灾区的援助和重建办法,搞对口。

  一个省对一个县,一个市对一个乡这样子。

  “河南的,往河东、山南东、淮南几道迁,河北的往河北、淮南、江南东迁。关中的往朔方、陇右、山南西迁。山南东的,往江南西、山南西迁。以就近的原则,划出对口的迁移点。”

  “具体点。”李世民来了兴趣。

  “比方说,都畿道洛阳地区的这些新入籍之民,迁到山南东。其中洛阳的长水县对口山南东的商州,洛阳伊阳县的对口山南东道邓州.......”

  长水县官府,负责把县中需要迁走的新入籍灾民,筹备路上的粮食,给他们准备些车马等,组织护卫他们去商州,而商州的官府,则负责派人接人。

  把这些灾民再分散到自己州内各县,原来长水县里的灾民一乡乡的分散到商州下的一个个县里,进行安置。

  由下面的各县,负责准备好房屋、食物等,接纳这些灾民。一乡的灾民分到一县之中,数量较少,也会较好控制。毕竟,就算是一乡迁来的灾民,也不是真的就是一整个乡的人都迁来了,只是迁来了该乡的一部份人而已,那些是原来的黑户。

  以一县之力,来安置这一乡中的黑户,起码能找出些房屋安置,给他们些粮食的。

  “地方上,也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安置他们,让他们帮忙修建水利,修缮城墙这些。”

  大量新入籍的隐户奴隶,这样分开之后,就不那么集中了,也不那么危险了。

  “可是山南也算是一个受灾区,山南本身也有不少的入籍黑户,一样是要往南迁的,现在又接受河南来的灾民,为何不直接把河南的灾民安置到山南西、江南西等更南的地方呢?”宇文士及问。

  “直接把河南的灾民迁到山南西或者江南西道去,路途太遥远了,灾民要迁这么远,会更困难,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少。而我们把洛阳的迁到山南东,把山南东的再迁到江南西,虽然看似复杂点,但中间操作却更简单一些!”李超解释道。

  “朕觉得李超说的这个办法可行,眼下想着如何往灾区运粮进去,确实不如直接把人从灾区里撤出来。往边疆安置不现实,灾民太集中也危险,现在这样分散就地安置,这个办法比较好,朕赞同!”

  皇帝一句话,就算拍了板。

  这个方案算是通过了,但具体如何操作,却还得再细谈。

  “文远,方法是你提出来的,具体的操作,也得你来出谋划策。”李世民很不客气的道。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首页唐朝好地主682.第682章 对口(感谢血海£飘香万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