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唐朝好地主第939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9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戴公,咱们还是先来谈谈还款的事情吧。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啊。”李翘着二郎腿,笑着说道。

  戴胄有些不高兴,朝廷要有钱还,何必还要来再谈借钱的事情。他堂堂户部尚书跑来跟李谈借钱,已经是把脸面都放下了,可李还一点面子不给。

  “赵国公、许国公,你们两位都是在我之前任过户部尚书的,朝廷有多少家底你们难道不比我更清楚吗?朝廷要真有钱还,何必还来借啊。”

  李却不管这些,“戴公啊,事情不是这样做的,得讲规则。朝廷没钱,那我们也得拿出一个没钱的章程来。咱们还是先把还钱的事情谈好了,再谈借钱的事情不迟。”

  戴胄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赵国公是想要个什么章程呢,尽管说。”

  “钱庄开门做生意,虽然说做放贷,但这钱其实是百姓们存在钱庄里的本钱,钱庄自己是没有钱的,我们拿储户的钱来放贷,也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只能拿出一小部分来放贷,得考虑到百姓随时要取钱。如果借钱的人都跟朝廷这样,借钱不还,那钱庄坏账一多,到时也会极为麻烦的。”

  “可朝廷确实没钱还。”

  “没钱还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找其它方法解决。”

  钱庄放贷,不是随便放的。一般都是办理的抵押放贷,得有抵押才能借钱。这样一旦到期不能偿还,钱庄就收取抵押物。只有极少数部分,才会是靠信用借贷,一般这种,都是拥有极好的信用的大商家或者大家族。

  之前朝廷向李记钱庄借了不少钱,基本上都是信用借贷。

  李的意思很明确,朝廷没钱还,想再靠信用无抵押借是不可能的,而且不但不能再借,之前借的,也得拿东西来抵押偿还。

  “我这里可以给戴公提供几个解决方案,戴公考虑考虑?”

  “什么方案?”戴胄现在这个户部尚书是一文钱没有,还钱反正是不可能的。

  “考虑到朝廷现在确实是没有钱可还,那么我们可以用其它东西。比如说,朝廷可以用矿山、盐场甚至是港口等这些来偿还贷款。”李抛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戴胄眼睛一亮。

  这倒是一个办法啊。

  朝廷没钱,可朝廷最不缺的还是那些矿山等东西,如果李提出要朝廷拿土地来偿还,戴胄是不会同意的,土地这个东西还是很敏感的,但矿山这些,就没这么敏感了。

  “赵国公想要拿什么矿?”

  三百八十万贯的李记钱庄欠款,戴胄巴不得全部用矿山等来偿还,当然,他也不会贱卖。若是可以,他甚至愿意朝廷拿矿山等把李记手里那三百多万的债券也给换回来。

  李早知道戴胄会同意。

  真金白银换朝廷那些荒山野岭的,朝廷为何不同意呢。

  他早有准备,拿出了一副地图。

  “盐、铁、煤矿。”

  李先瞄准的就是这几类矿产,朔方道盐灵等州的盐湖采盐承包权,甚至还有河北、辽西、绥远、淮南、江东、岭南等几道沿海边的盐场开采承包权。

  此外,还有朔方、河东的煤、铁矿产承包开采权。

  李直接就在地图上开始标绘,一共有十个盐场,都是早就堪探好了的。煤矿和铁矿,也都是早就堪探好的,共有十几个矿。

  “一百年承包开采权。”

  戴胄看着这些圈起来的地点,在沉思。

  他感觉自己今天有点准备不及,李却明显是早有准备啊。

  总觉得这个买卖看似朝廷很划算,但其实是吃亏的。

  “一百年太久。”

  “戴公,我可是非常有诚意的,我划出来的这些盐场和矿山,可都是还没有开过的。对朝廷来说,那什么都不算,一点损失都没有,就抵消了三百八十万的借款,这还没算上利息呢,加起来四百多万贯呢。”

  “我们拿下这些荒地,还得自己修路开,前期投入那是大数字。总不能我们辛苦的开,刚做两年,朝廷就又收回去坐享其成收利吧?”

  “一百年还是太久了一些。”

  “戴公,我还没说要永久权呢,只是要了一个一百年的承包权而已。其实细算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双赢合作啊。朝廷一来免了四百多万的借贷,二来呢,这些盐场矿山开后,我们又还向朝廷上税的,想一想,一年要新增多少税收?”

  戴胄心里承认,李说的没错。不过换个角度来想,李家也没做亏本的生意啊,谁不知道,灞上李家本来就在盐茶糖酒钢铁这些产业做的极大。

  朝廷对盐控制的极强没错,但实行的还是民制官收商卖的原则。盐是由百姓生产,然后官府收购,再卖给商人销售。

  朝廷组建了专门的盐务公司,还行了盐票,让百姓认购募集资金,又行了盐债。据戴胄所知,李手里可是握着大把的盐务公司的股票和盐债。

  同时,朝廷的盐务公司行盐引,因为缺钱,所以早了许多盐引。如今,这些的盐引,李家手里握的最多。

  因此,现在的李家,其实是大唐最大的盐商。

  而现在李家明显不再只满足于为朝廷销售盐,他们还准备直接生产盐。虽然戴胄觉得,在如今朝廷的盐专卖制度下,盐商产的盐,必须得卖给朝廷,然后统一调度,看不出李家直接掌握盐生产的作用,可是他还是觉得,李此举大有深意。

  而铁与煤矿,就更加重要了。

  李家的冶铁炼钢,拥有的大唐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单是那一次性能一炉炼出几百斤钢液的本事,就不得了了。而据说,这种炼钢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平炉和焦炭。

  平炉据说非常复杂,炉体庞大,还得有蓄热式的火焰炉等等,但关键的还是得以煤炭加工成的焦炭为燃料,不然温度上不去。

  李记的钢铁厂,大大提升了大唐钢铁的产量,尤其是钢的产量,优质的钢材,使得朝廷的军备性能大大提升,铠甲、刀枪等性能都大大提升,同时成本还下降了,更关键的产量上升。

  连带着犁耙锄铲等农具,以及锅壶剪刀等用具,都更精美且更便宜。光一个李记钢铁厂,每年向朝廷提供的钢铁和税收,都是相当惊人的,这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工坊。甚至因为其技术极先进,朝廷还曾有官员提议要把这钢铁坊收购为官有。

  若不是因为这钢铁厂是李的,说不定还真可能被官有了。

  隋朝的时候,朝廷曾经规定,矿权全部收归国有,经营采取的是瑶役制。但到了唐代,则允许私人开采,官收其税,因此唐朝的矿冶其实很繁荣。

  不过这个时候的技术很落后。

  大唐如今有铁矿一百零四处,铜矿六十二处。

  朝廷一年的铁产量只有两百万斤,铜的年产量只有二十六万余斤,至于钢,那更是低的惊人。

  李记的钢铁厂,虽然刚刚起步,但产量已经非常惊人,尤其是钢的产量很大,一炉就能得钢数百斤,现在李记一年能炼钢十余万斤。

  在朝廷看来,这非常惊人了,可李看来,这才不过一年千吨钢产量,太低了。

  原本采矿可以私人开采,朝廷只收税。不过在之前李的提议改革下,如今采矿已经不能随便采了,得先取得朝廷的准许,证开采,然后还得要承包费开采费,同样也要收税。

  矿产这一类的税也比较特别,不收钱,而是以实物缴纳。铁矿就得缴纳铁,煤矿就得纳煤,基本上税额在两到两成五左右。

  朝廷对铁矿的征收,就是两成五。

  大唐一年产铁两百余万斤,基本上都是私人开采,也就那些豪门大族控制着,朝廷一年征收五十余万斤的铁。

  同时,由于钢、铁、铜、银、金、硫磺、硝、碱等这些矿产,除了要向朝廷缴纳两到三成的课税之外,余下的也是不能随意的出售的。得卖给朝廷,这和盐是一样的。

  官府以统一价格收购,然后再出售。

  这种做法,就是官倒了,很坑爹的一种敛财手段。

  比如一家生产铁锅等产品的作坊,他们不能直接向那些铁矿什么的买铁料,而是得向官府购买。

  其实仅钢铁一项,大唐的需求是极大的。朝廷的军械,百姓们的农具、工具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

  正因为产量太低,以往许多百姓的农具,都只是包一点点铁。甚至做饭的锅,都还有许多人用陶锅等。

  价格上,也是居高不下。

  钢铁产量提高,对于整个大唐的生产水平当然是有极大提高的。李做钢铁行业,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赚钱,这是一项提升大唐基础国力的重要产业。

  之前,朝廷一年才产铁两百万斤,而到了北宋时,一年能产铁八百万斤,到南宋时一年能产铁两千万斤,而到了明朝时,一年能产铁八九千万斤。

  钢铁产量的大幅提高,能全面提升大唐的国家实力,李打算让朝廷拿铁矿的承包权开采费来抵消借款,算是双赢。

  “我还有一个要求,朝廷的矿税,从两成半降到一成。两成半的矿税,实在是太高了。相应的,我们愿意把承包费提高一些。”

  “刚才我划出的这一共三十个盐场、铁矿、煤矿,一百年的承包权和开采费,抵消朝廷借李记的三百八十万借款和几十万利息。戴公,你觉得如何?”

  戴胄心里迅的算了一下,这三十处矿产盐场,光是承包开采费,李居然就愿意抵消四百来万的贷款,朝廷明显很划算啊。要知道,此前可是根本不需要什么承包开采费的,朝廷只收课税。

  当然,李要求课税从两成半降到一成,降的有些厉害。不过仔细算算,也还是划算。光是那巨额的承包费,朝廷就赚到了。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