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正是唐玄宗开启了藩镇。藩镇可谓是大唐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放出的魔鬼,最终毁灭了大唐。
唐玄宗之时,大唐进入中期,这个时候唐初立国的府兵制基本上崩坏,无府兵可用,府兵也不能战。唐朝不得不改用募兵制,为了应对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唐玄宗大量扩张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先后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史称天宝十节度。
玄宗时的节度使,其实显著的特点就是继承了以前的都督府军制。在重要的地点设置军府,玄宗时设立节度使,并不断扩大节度使的职权,边境上先后设立十节度使,统称藩镇。
这也就开启了后来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的开端。
节度使节制藩镇,坐镇边疆,在一开始确实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边疆形势复杂,安全问题严峻,又远离中原,信息往来不便。玄宗授权各藩镇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的军政大权,这样做固然让边疆大将有更大的自主权,不须事事请示中央朝廷,能有效的应对边疆的各种问题,更好的防御外患。
但这些藩镇大权在握,不免最终出现实力过大,最终威胁中央的结果。大唐走向衰弱的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一人掌握着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控制着极广阔的大唐北方地区,拥有了和朝廷对抗的实力,这才反叛。
安史之乱后,中势中衰,藩镇大量设立,虽然不少藩镇依旧服从中央,是拱卫型藩镇,但在河北河南河东等一带的藩镇,却是割据一方,基本上是表面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自成一套,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成为割据局。
说到底,这就是外强内虚的危险。
大华要长治久安,必须要保证中央的强大。
这就如同张此前坚持分封之制,但分封的核心却又是中原不封。分封之同时,又保持了朝廷的六十万常备军的强大军事力量,以此震慑诸侯。
现在张要部署兵力到海外,增强在海外的影响力,保证在海外的权益,他宁愿多支开军费,再扩建十六万军队,也不愿意从中原调走兵马,更不打算削减中原兵力。
大华奉行的始终是中原本位制。
中原就是核心,这一核心如果打破,大华也许还能按着惯性强盛个几十年百年,但早晚还是会分崩离兮。
不谋全局,又如何谋万世呢。
苏定方是兵部尚书,他考虑问题,更优先从军事角度来考虑。特别是他现在管的兵部是军政体系,主管军费开支预算、装备后勤这些,下意识的总会去考虑军费开支啊,装备费用啊,将士薪俸等等。
而张做为皇帝,考虑的是保证大华在海外的利益同时,既要扩大影响力,又还得保证朝廷的核心利益。
这个核心利益,就是要让中央朝廷,尤其是中原的力量,一直要有绝对性的优势。
他不会去走唐玄宗的老路。
唐玄宗的天宝十节度设立,虽然短期内挺爽的,省了朝廷许多麻烦,但那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反而是动乱之源。
大华现在的军制是常备军制,也是职业军官士官加上义务兵制。这种制度下,其实比起府兵制,那种战时征召,战兵解散归乡的制度,更需要防范。因为兵马长期在营,不免兵随将走,甚至是将领拥兵自重的局面。
哪怕现在大华也针对这些做了许多防范,比如说军队平时统兵将领只到营一级,营以上非战时都是不统兵。战时才设立营以上的各级编制,集结兵马。
但该防的还是得防,提前预防,总好过出了问题来堵。
有的时候,张也想着过过太平日子就好,关起门来管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也不要去管外面的世界。
反正以如今大华的实力,真要偃武修文,那么百年盛世肯定能保证的。大华不打别人,百年内,谁敢来打大华?
可这种舒适的念头每次也只是冒出来一下子,很快就被他抛到了一边。有能力扩张的时候不扩张,等这个机会过去了,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可就难了。
如今的大华与其它诸国,相差的实力是最大的时候,但这种差距也不会是一直如此,大华的技术,大华的治国策略,哪怕再对他国封锁保密,可总会慢慢的传出去,会被别人学习。
到时这种实力的差距也就会慢慢的缩小,甚至有可能被别人后来居上。
要保持扩张,不断的开拓,虽然越往后越难,也还会因此带来不少其它的新问题。比如对于殖民地的管理,对于诸侯的控制,甚至是对于军队的控制力问题。
毕竟这个时代,交通、通讯等等对统治有极大的限制。
三千里的距离,都已经是非常遥远。而如果五千里,那就鞭长莫及,若是万里之外,基本上已经不能有效果和及时的管理了。
张为什么要把舰队从四舰队改为十二舰队,毕竟本来四大舰队时代,就有十六个分舰队的。
就是因为四舰队时代,多了一级管理,就让舰队的决策上受很大的影响,无法第一时间决策,有的时候,可能只是一点点时间的耽误,就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
十二个舰队,每个舰队负责一地,也是要让他们能够有更大的决策之权。
同时,舰队变小,也是为了防范驻扎于海外的舰队,到时侯如藩镇一样的失控。
十二个舰队,总比四大舰队更分散些,更安全些。
本来一开始的时候,张是没想过要单设一个6战队的,最初的计划,是这6战队配给海军,隶属于舰队。
这样一来,十二个舰队,每舰队两万人,舰艇人员一万,6战一万。可考虑到后来,张觉得这样一来,舰队实力强,兵权集中,更容易失控,万一失控,那天高皇帝远的,可就麻烦了。
最后张等于是把海军一分为二,舰艇人员跟6战人员分离,哪怕是驻扎一起的两万人,却分属于两个部门两个系统。
各有各的指挥,互不统属又互相配合,这样一来,还能相互监督制衡。
屁股决定脑袋,所处的位置不同,往往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张做为皇帝,考虑的不仅仅是军事方面,他还要考虑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毕竟军制不是小事,是影响一个王朝延续的核心问题。
唐朝均田制度推行不下去,府兵制跟着崩溃,改为募兵制,结果后来又展为边疆藩镇,结果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此后留下藩镇割据的余毒,最终葬送了大唐。
而宋代结束五代之乱,开国皇帝吸取了五代武夫乱国的教训,对武人严格防范,虽然对武将防范的很好,可却又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有宋一朝,虽然经济富裕繁荣,但从始至终,都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下,并最终还是被外族灭亡。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个放牛娃出身,他设计的军制又是最简单的那套卫所制,而且还是武官世袭制,卫所兵世袭制。可卫所制和武官和军户世袭制,同样也是迅的腐坏,武官成为地主,军户成为农奴佃户,卫所糜烂,兵不能战。
可以说,唐、宋、明,甚至是后来入侵中原的满清,他们开国之初的那套军制,后来基本都是一成不变,然后很快不能适应时局变化,最终成为几个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大华的军制,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庞大的常备军,类似于宋朝的禁军制度。但大华的常备军不同,军官和士官是职业制,但又非终身制,每一级晋升都有淘汰率,每一级军官也都有任期年限的,如果最终无法晋升,就会被要求退伍。
而士兵又是实行的义务兵制,优秀的会提升为士官,其它的则在三四年的兵役后退伍回家,避免老兵油子的出现,保持军队的朝气。同时,也为朝廷培训保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预备役力量。
让大华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迅的征召这些受过训练,甚至是打过仗的老兵回军补充做战。
当然,这么庞大的常备军,这么庞大数量的民兵部队,以及受过训练的退伍兵,也是一个问题。
维持庞大常备军的军费开支极大,现在大华朝廷倒还能维持的了,但若将来大华的财收无法保持这样的增长,则庞大的军费都可能拖垮朝廷。
此外,这么庞大的军队,管理同样是个艰难的问题。
尤其是现在张还决定要向海外部署军队,几十万的军队驻扎在海外,军费开支增加了,管理更难了。
这些驻扎海外的军队,会不会成为唐玄宗的藩镇,张现在也都没有个底。
他现在想到的对策,也只有加强对将领的对调轮换,保持中央在中原地区的强大兵力,还有定期让中原和海外的部队进行轮换,让海军各舰队也轮调。
这些可能都会加大管理难度,加大军费开支,可张现在也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