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辩的询问,一个年约六十的老者拱手而出,正是贾诩。
贾诩年近六十,须已经花白,但他身体却站的比直,浑身上下透着一个精神劲。
见贾诩精神不错,刘辩满意的点了点头,要知道历史上的贾诩,可是活了八十岁,如今在自己麾下,待遇要好,总得活的比历史上要长吧。
贾诩拱手说道:“陛下,益州方面,如今分有四线防御。
第一线,是司马懿亲率六万大军,镇守汉中,其亲率四万主力兵马,镇守在阳平关。其余两万兵马,皆分布在斜谷,骆谷,子午谷等地,防备我军从关中南下,越过秦川,从这些地方杀入汉中。”
刘辩不禁感叹道:“阳平关是汉中的西门户,我军若从武都郡进攻汉中,就必须得攻克阳平关。而斜谷,骆谷,子午谷,位于秦川之中,险峻无比,我军若选择从关中越过秦川,拿下汉中,只有这几条路可走。这司马懿好生谨慎,居然在这些地方都布置了兵马。”
贾诩补充道:“并且这三谷的兵马,乃是伏兵,司马懿驻扎在阳平关的兵马,仍旧打着六万人的旗号。我用锦衣卫,花了大力气,在秦川翻山越岭才证实了这三谷有兵马埋伏。”
刘辩不由得看向常遇春,说道:“常遇春,子午谷年久失修,司马懿都秘密布置了伏兵,而阴平是益州的门户之一,怎么可能没有重兵把手呢?”
常遇春面色一肃,拱手道:“是末将轻敌了!”
刘辩沉声道:“益州群山环绕,作战方式不比凉州平原,需得稳中求胜,你切记不可弄险。”
“末将知道了!”
刘辩点了点头,看着贾诩问道:“阳平关险峻无比,又有四万兵马,我军强攻实难攻克。既然锦衣卫知道了子午谷等三谷中有益州兵马埋伏,是否有可能从此三谷之中南下汉中?”
贾诩拱手回到道:“虽然知道了三谷中益州兵马的埋伏位置,但这三谷中的驻军,皆扼守悬崖绝壁,其防御坚固程度,与司马懿率四万兵马扼守阳平关无异!”
刘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那也就是不能了,你继续说其他三路防线吧!”
贾诩拱手回答道:“第二路是由高颎率领五万人马,镇守在阴平。”
大将高思继闻言,不由得惊讶道:“高颎?此人是谁?居然能统帅五万大军?”
刘辩说道:“此人统兵之能,更甚于司马懿,不在我雍凉两位都督之下。”
众将闻言大惊:“此人居然如此厉害?”
刘辩叮嘱众将:“朕自然有自己的门路,总之你们若是遇到他,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众将拱手道:“我等遵命!”
诸葛亮面色凝重:“这益州不好攻打啊,汉中司马懿驻防,稳如泰山。而蜀郡以北,又有高颎镇守阴平,往南还有摩天岭,江油关等险峻,着实难以攻克!”
刘辩摆了摆手说道:“不急,还有其他两线防御,贾诩你继续说!”
“第三路乃是上庸一线,由大将张任率三万大军驻守,以防备南阳张辽!
第四路乃是益州东部屏障,由杨素率兵四万驻守在鱼腹县,防备荆州刘裕都督出兵攻打巴郡!”
鱼腹县也就是历史上的永安,三国演义上有个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而历史上则叫永安托孤。
鱼腹县是刘备更名为永安的,白帝城也位于永安县,历史上刘备兵败夷陵之后,为防止东吴进攻,直到他病死,也没有离开永安回到成都。刘备更是设置了永安都督,为历史上蜀汉四大戍卫都督之一。李严,陈到这些大将就曾担任过永安都督,乃是益州的东大门。
杨素率兵四万扼守永安,其防御也可以说是毫无破绽。
贾诩最后总结道:“汉中六万,阴平五万,上庸三万,鱼腹县四万,合共十八万兵马。益州爆兵二十万,剩下两万兵马,则驻扎在成都,拱卫益州治所!”
鲁智深叫道:“这怎么打啊,益州四面八方都是山,阴平有兵,益州有兵,上庸有兵,这鱼腹县也有兵,路都被堵死了,咱们根本进不去啊。”
刘辩面色也有些凝重。
历史上魏国虽然灭了蜀汉,但那是因为蜀汉久经战斗,民有菜色,国力衰弱,射兵只有万人,加之大将不多。当时蜀汉的大将姜维又做出错误的防守策略放弃了汉中,这才有邓艾偷渡阴平成功。
如今益州的各个关隘,都有重兵把手,想要攻克,可谓难如登天。
刘辩突然笑道:“我凉州,可用兵马六万,雍州可用兵马八万,南阳可用兵马四万,荆州可用兵马有五万。合共二十三万,在兵力上优于益州防备兵马,俗话说久必失,益州防御看似牢不可击,其实也有破绽。”
常遇春拱手问道:“不知有何破绽?”
刘辩轻笑道:“益州刘璋是庸主也,其政权被司马懿,杨素二人把持,高颎则是益州崛起的第三股势力,而张任,则是忠于刘璋的第四股势力。
如今朕率大军攻打益州,刘璋必定惶恐,其麾下文官,也有向汉之人,不肯为刘璋卖命。只要朕与这些人沟通,使其为内应,劝说刘璋投降,在断各路大军粮草,那么益州可不攻自破也。”
诸葛亮沉吟道:“可就是不知这些人当中,有哪些人不愿为刘璋卖命!”
“张松,法正,杨国忠!张松此人,性情孤傲,恃才傲物,刘璋乃庸主,又有司马懿等人压着,此人才华得不到施展,早有怨言。只要朕许其反叛刘璋,事成之后封他为益州刺史,他定投靠朕做内应。
而杨国忠嘛,上次他为益州使者前来洛阳,哪些歌姬之中,有一人为杨国忠之妹,只要告诉她反叛刘璋,事成之后朕娶其妹为妃,杨国忠焉能不叛之。
而法正,乃是张松好友,只要张松愿降,必能说服法正投靠于朕。”
贾诩大惊:“想不到陛下居然对这些事一清二楚,微臣正要向陛下献此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