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你提供的《》小说(作者:布依相公)正文,敬请欣赏!
中日之间的战争,确实是因为朝鲜所引起,这一点,慈禧太后还是比较赞同的,但她不明白,一个朝鲜,怎么的就碍了各国公使的眼睛,作为一个宗主国,大清应该帮助朝鲜,她问道:“朝鲜的事,怎么啦?我们做得不对吗?自大清建国以来,我们就是朝鲜的宗主国,难道我们的附庸国有事,作为宗主国不管吗?”
奕道:“微臣不敢,只是听各国公使说,朝鲜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我们不插入朝鲜的事务,那么,大清与倭寇之间,根本不可能爆发战争,美国、英国、德国等公使,皆对我们出兵朝鲜一事,颇有言语。他们认为,倭寇出兵,乃是帮助朝鲜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国家,而我们则不是,我们是想让朝鲜成为了我的奴仆,所以,我们出兵朝鲜,实为私利。”
慈禧太后道:“可现在战争不是在朝鲜,而是在我大清境内展开,按理说,朝鲜我们已经撤军,还有继续作战的理由吗?”
奕道:“大清与倭寇之间的战争,皆因朝鲜而起,如今,我大清已经从朝鲜上完全撤走了,按理说,继续战争的理由已经不成立了。现在,是坐下来谈论的时候了。”
慈禧太后道:“李鸿章李大人的奏折写得不错呀,当今之计,乃是请各国公使出面,与倭寇谈和。朝鲜,倭寇想要就要,我们用不着*那份心。”
奕道:“太后英明。”
慈禧太后又道:“王爷,你是三朝老臣了,这国家社稷,治国天下,还要教教载湉呀,他刚刚亲政,就知道打仗打仗,你是他力主出任的军机与总理衙门大臣,不可辜负他的一片苦心。”
听到此话,奕脑门子里一股冷汗,心中暗道:“这个老婆子好厉害。这是在敲山震虎呀。”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乃是一副恭敬的模样道:“太后,皇上年轻,一切还凭太后作主呀。”
慈禧太后道:“先帝离我而去,留下我这一个孤老婆子和这大清的江山,皇上又年幼,我可真是*碎了心呀,唉,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有时候,我也想不管这朝政,好好的在这宫里,頣养天年,可是我命苦呀。”一面说着,还一面哽咽了几下。
对于慈禧太后这种伎俩,也许还能骗得了别人,但对于奕来说,那早已是见惯的了,他拱手道:“太后真是为国家*碎了心呀。臣等深受感动,我回去以后,就好好的劝劝皇上,不要穷兵黩武,以免坏了大清的江山。”
慈禧太后道:“还是王爷最了解哀家。那就这么定了,我让李鸿章去与倭寇讲和,皇上那,你好好的劝劝,这仗不能再打了,再打,都快打到北京了。其他地方战事尚可,若是打到北京,难道要我们的旗兵去应战吗?”
奕道:“臣明白,无论调那里的兵,也不能动用京师的旗兵。”
慈禧太后笑道:“还是王爷聪明呀,这十年,确实把你耽误了,不过,现在很好,你又出来辅佐皇上了。这皇上年幼,可不能什么都由着他的性子。”
奕道:“微臣明白。”
出了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奕心中叫苦,去劝光绪皇帝这事,又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奕叹了一口气,他想到了十年前,慈禧太后一个“委靡因循”的理由,把自己逐出了朝堂,现在,虽然自己让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但以慈禧太后的权势,他这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慈禧太后想让他当,他便当得下去,如果不想让他当,出了这朝门,他可能就和十年前一样,为一个普通的满族贵族。想到此处,奕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光绪皇帝讲明议和的重要。
清军自辽河东岸全线撤退以后,四攻海城不下,奉天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日军的炮口之下,聂士成驻守在摩天岭,虽然取得了小胜,但于整个战局不补,摩天岭对于日军来说,已经不是进攻奉天的必经之地了,光绪皇帝看到清军节节败退,连忙召集军机处各路大臣议事。
奕、李鸿章等人急匆匆的赶往军机处,他们来到军机处的时候,看到光绪皇帝正在里面焦急的走动,旁边的几个小太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陪着光绪皇帝在那里来回的转动。看到奕和李鸿章进来,光绪皇帝就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拉着奕和李鸿章的手道:“二位卿家来得正好,你们看看,倭寇占据了营口,其舰队与天津隔海相望,随时有进攻京师的可能,还有辽河一线,我军全线溃退,下一步,倭寇将会有怎么样的动作?”
奕看到光绪皇帝着急的模样,又想到了慈禧太后召见自己时所说的话,在那里一声不响,看到奕不说话,光绪皇帝把目光投向了李鸿章,对着李鸿章道:“李大人,你和太平军和捻军都打过仗,你说,这仗该怎么打。”
李鸿章看了奕一眼,心中暗道:“恭亲王呀,你这个军机大臣,主持着军政大事,在这个节骨眼上,却一句话也不说,把这重担都往我这儿推。”但皇上问话,他可不敢不回,于是拱手道:“皇上,倭寇自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变法,在西洋各国的支持下,他们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了大大的增强,特别是海军、、、、、、。”
光绪皇帝摆了摆手道:“我不想听这些阵词滥调了,以前你说北洋海军如何威武,可是半年不到,你被人家打得一条船也不剩,我现在问你,这个仗,该怎么打?”
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海军,在与日本的交战中,可谓一败涂地,海军全军覆没,陆军被日军从牙山一直追到奉天,他这个北洋大臣,那里还有说话的份量。
奕道:“皇上,听说李大人已经想好了抵御倭寇的三条建议,不妨听他说说。”
光绪皇帝道:“抵御倭寇的三条建议,那还不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