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1908大军阀施里芬计划
关灯
护眼
字体:

施里芬计划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由于对普鲁士宣战而自我毁灭。全//本小//说网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疆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势不可当,包抄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任何未来的法事威胁,新统一的德国吞并了阿尔萨斯和包含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暴lu于未来的入侵前面。

  法事工程师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鸿沟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成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准备仇敌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顾问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吃力的通路,并且它和法国的边疆是不设防的。施里芬将军对比利时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德国的设防据点感到愤怒,他埋怨它的军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国侵入其领土,但它对法国的边疆却不设防”。对比利时担忧德国而不担忧法国的原因,这位将军装作不知道。

  施里芬这位能干的战略家,是军事史上宏儒硕学的人之一。他从坎尼之战中获得许多启示,汉尼拔用包抄两翼和后卫击败了较强的罗马人。施里芬将军的相似的计划集中在梅斯,这是一个最靠近法国边疆的德国城市,距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曾经看过一幅施利芬的肖像画,作为德国顾问本部的著名顾问总长之一,施利芬的长相离标准的职业军人差得很远:脸色惨白,身形消瘦,略有些谢顶,恰如一个文弱书生。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战略大师的眼睛一如普通人一样灰暗无光,全不见战略家独有的灵气与智慧。自然,熟悉施利芬的人则对这一点不太会感到惊讶――他本是一个高度的近视眼。

  自19世纪至二战结束前,世界陆军之强,莫过于德国,而作为德国陆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的德国顾问本部,特别是一战前的德国顾问本部,更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至今仍然令无数热血男儿心向往之。在德国顾问本部的历届顾问总长之中,成绩最高确当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而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帅的瓦德西。施利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顾问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

  以这个筑垒地区为枢轴,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的左翼,将留在法德鸿沟。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抄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如果法国士兵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把八个德国固定师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德国人将从后面来攻打法国人。法国的要塞炮只面对德国,不得转向西面来对从法国方面进攻的德国人。

  是为了避开开战时直接进攻法国所遇到的四个坚固的堡垒计划西线全部军力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派在迂回的右翼上,迂回必须假道荷兰,避开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和纳慕尔要塞直接进入法国领土对巴黎进行攻击或者包抄,之后在从法国的四个堡垒亏弱的后方进行攻击整个右翼起到的作用是像一把大镰刀迅速地横扫法国10个师面对凡尔登,作为摆设的枢纽这个枢纽的摆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在计划过程中左右翼间呈现的空缺,特地用10个师摆设填补在凡尔登这个枢纽空缺而左翼以9个师的军力摆设在与法国的交界处一边阻止法军的突入一边引you法军深入德国领地然后右翼的迂回军队从后包抄,将其歼灭在德国境内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亦在右翼的德军的进军规模之内,初步估计其中就包含吞并比利时

  他的伯父在1890年曾预言下一次战争可能要打7年,因为现代国家的资源太巨大,仅一次会战失败其实不得迫使它抛却战争。毛奇在1906年得更完全:“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持久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即令获告捷利也还是得不偿失。”

  可是很是可惜,毛奇虽不乏智慧,但却完全没有魄力。他既然不得根据自己的理想来重新拟定一套战略,而对前任所移交下来的计划也感到无可奈何。他内心里对施里芬的思想不敢苟同,甚至对它缺乏信心,但他对这位年高德劭的老元帅有一种自卑感,在概况上不敢明白地暗示否决,尤其是那无异于向整个顾问本部挑战。

  甚至施里芬本人也有力不从心之感,他知道自己的伟大计划并不是一种必胜的公式,那实在是一种极端冒险的打赌。他常,对这样的伟业我们是太弱,这个理想也未能达到。假使连施里芬都办不到的事情,而希望毛奇能够办到,那实在未免太过奢望。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仇敌。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军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顾问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很多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和老化的战争带动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力带动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匹敌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带动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顾问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利芬采取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办法,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办法。之后,施里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2、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即是“”的基本雏形。而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频频的修改。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毛奇,至此,完整的“”终于成形。

  “”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抗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仅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有豁口以通法德边疆,并在豁口的两翼摆设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利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即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

  “”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军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军队79个师,东线军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处所军队。工具线军力分派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军队为68个师,左翼军队11个师一部分派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摆设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疆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hun。

  依照“”,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军队以其少数军力与奥匈帝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疆。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标的目的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鸿沟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标的目的包抄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即是抵抗法军主力的攻击。

  “”要求右翼军队主力自带动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事力量的充分带动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完全击败法国。

  真正的原因何在?从1905到1914整整10年中,德国在概况上是强盛繁华,实际上则外强中干。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一方面与英国之间进行海军造舰竞赛,另一方面对国力也未作合理的分派与带动。所以到1914年开战时,法国征集了其全部适龄壮丁的80%,而德国仅仅征集了50%。法国全部军事人力仅为德国的60%,但法国能带动62个师,而德国也不过87个师。这个责任固然是威廉二世和其政府所应负的,不过毛奇也未尝没有责任。

  毛奇在这10年内可以是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他明知世界情况正在改变,即令毫无缺点,也不成能完全适应10年后的情况;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能力来做完全的改变,同时他对威廉二世的政策也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他只好苟且偷生,苟延岁月。在战争前夕,他已经66岁,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体力早已不支。他听从医师的忠告正拟向德皇乞骸骨告老还乡,哪知道造化弄人,战争就在此时爆发,于是遂决定了他要饰演这个悲剧角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继任人,谨慎微的毛奇将军改变了这个计划,以应付他认为是不合的情况。他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的实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此举对法国是幸运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军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抄。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之战中被击退了。

  首先要指出的是,后任对前任所移交的计划绝对有权加以修改,尤其是10年是一段很久长的时间,即令施里芬本人仍任顾问总长,他也可能会修改自己的计划,所以毛奇的错不在于修改计划与否而是怎样修改。

  严格来,毛奇对施里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里芬所拟定的计划。

  然则毛奇对又作了何种修改呢?只有一点,也可以是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军力的分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军力的分派很是不服均:工具线军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军力的7/8,只留下1/8的军力摆设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军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则只有9个师。

  照李德哈特阐发,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军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得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并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还击也愈加重。

  富勒也指出的要点是:右翼在对攻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军力足够包抄安特卫普、那慕尔和巴黎。左翼在对守势有利的地区中作战,其军力的强度仅以能you敌深入为限度。这种军力分派实为施利芬计划成败之关键。若不这样分派则施利芬计划就不成能作有效的执行。毛奇一方面改变军力分派比例,另一方面又照原案进行,其结果固然是两面不讨好。平心而论,毛奇改变军力分派并不是没有事理,但要改变则计划也会随之改变,总而言之,两者不成两全。

  到191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早已恢复,其军力的数量和带动的速度都已跨越施利芬昔时的估计。此时德国由于人口的增加,可用的军力也随之略有增加,毛奇都用来增强东线,结果西线的军力反而相对减少,照原计划西线军力约180万,现在反而减到140万。也许有人会替毛奇辩白,认为若非他增强东线军力,则不但坦能堡也可能不保。但这显然与施利芬的原意相违,因为他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为解释:“宁可牺牲一省,但在寻求胜利时决不成分离军力。”

  增强东线虽情有可原,但改变西线军力分派则实无异于直接破坏施利芬计划。毛奇对西线军力的分派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酿成1:3。固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利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

  毛奇为什么这样分派军力,对此也有很多不合的解释,但均为事后之论,所以在此也毋庸细述。有人指出,即令右翼军力不减弱,施利芬计划也未必能生效,但这是另外一回事,与毛奇的功过无关。严格地,毛奇的最大毛病也许还不是减弱右翼而是增强左翼。施利芬计划是右攻左守,并尽量引you法军向左深入,这样就可以间接帮忙右翼的成功。毛奇不但增强左翼军力并且更容许左翼策动攻势,结果遂把法军从左向右赶,反而增强了他们匹敌德军右翼的能力。

  毛奇虽然接受了,但他却把它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尽管如此,在一九〇六年到一九一四年之间,德国却又新增了几个军。在俄国方面,他大致还是依照施里芬的老计划,一共保存着四个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可是在西线方面,他就不可是把两翼之间的军力比例,作了完全的调剂,并且在增强了右翼之后,他的思想也就酿成了“坎尼”型的,而不是“吕岑”型的了。(注:施里芬在晚年,思想上也似乎有一些改变。他好像在一九一二年曾经开始考虑到沿着整个正面-从比利时以达瑞士-都同时策动攻击的观念。不过直到他临终的时候,他的思想又还是回到了他的那个伟大计划。他的最后遗言是:“们要注意增强右翼德国的作战处长塔本上校曾经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例如铁路等,毛奇才被迫作此项改变。这种解释是颇有疑问,因为真正的原因似乎是那些王子们为了要想增强他们军团的实力,遂对毛奇施加压迫。

  在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观念,并将这六个弥补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把其中的一个师加上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方面,而把其余的八个师都增加在左翼方面。于是德方七个军团的最初军力摆设遂有如下述:

  第一军团,司令为克鲁克将军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赫,然后再到布鲁塞尔。总计320000人。

  第二军团,司令为比洛将军司令部设在门g特乔依。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应攻占列日,然后其右翼进到沃维尔,其左翼进到拉穆尔。总计260000人。

  第三军团,司令为豪森将军司令部设在普流姆,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其右翼达到拉穆尔,左翼达到吉费特。总计180000人。

  第四军团,司令为符腾堡公爵,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应向西前进使右翼达到弗拉梅,其左翼达到艾尔仑以北的艾提尔特。总计180000人。

  第五军团,司令为德国皇太子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其左翼留在提昂维尔而其右翼则进到弗仑维尔。总计200000人。

  第六军团,司令为巴伐里亚的鲁普里赫特亲王,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弥补师。应进到莫斯里河上,并攻击法军将他们钉住。总计220000人。

  第七军团,司令为希林根将军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弥补师和四个国民兵旅。应进到摩泽尔河上,或向洛林实行反扑。总计:125000人。

  虽然的外表还是保存着没有动,可是其实质却完全改变了,因为其左右两翼的比重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合了。原有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九个师,左翼方面九个师。现在的计划中是右翼方面为五十五个师,左翼方面二十三个师。用百分比来暗示:施利芬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十五;而毛奇计划中的比例为一百比四十二。并且施利芬的原意是当法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州中被纠缠住了之后时,即将两个军调在右翼方面,于是这个比例就更由一百比十五降到了一百比九了。因此左翼方面必须被迫向后移动。

  现在我们在新计划中,所看到的是两翼攻势,这南面的左翼,本应引you敌军向东前进,以使北面的右翼更便于旋转,来冲击仇敌的后背;现在却反过来向西推进,这是与原意完全相反。这既不是坎尼,又不是吕岑。任凭称它为那一种,都足以使汉尼拔或菲德烈大帝在地下顿足

  最新全本:、、、、、、、、、、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首页1908大军阀施里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