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明第一臣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纪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纪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朱升亮出了九字真言,的确震撼到了朱元璋,虽然类似建议他已经听了不少,但是此老能够如此凝练准确说出,至少水平应该不差。

  就算比不上张希孟,那也是跟李善长和贾鲁一个水平的,值得重用。

  但才华是一方面,这人可不可靠,朱元璋就不好说了,他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因此朱元璋对这一批渡江文武,只能说亲热,并不敢过分信任。

  有资格参与战略决策的,还就是寥寥几人。

  “先生,咱正好有些事情要跟你谈谈,拿不出个主意,咱不放心!”

  张希孟怔了怔,也只好点头,他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也很识趣没有拉其他人过来,只是他们两个。

  “先生以为咱接下来要怎么办?”

  张希孟道:“我的意思是主公尽快攻占太平府,随后进金陵,奠定东南的大局,如果向东,能收取平江府(苏州)),向西收取安庆,坐断东南,则大势必成!”

  朱元璋眉头皱了皱,他又道:“先生在江南收拢了多少兵马?”

  “这个……铜陵、池州,还有纳哈出的部下,总计一万五千人以上,另外巢湖水师整顿之后,也有一万多人,真正咱们自己的兵马并不多。”张希孟说了实话,却也明白了老朱的心思,因此道:“主公以为要整军为先?”

  朱元璋深深叹口气,“咱们在六合跟天长击败了元军,又在高邮城下收拢了不少俘虏,如今和州一战,也差不多抓了四五万人,再加上江南的两三万人,前后加起来,俘虏早已经过了十万之众,咱们当初的老部下也不过两万多人。一比五啊!要怎么控制住这些人?再有,咱存在一个担心,如果这些俘虏元军把咱们的兵给带坏了,岂不是功亏一篑!”

  张希孟悚然心惊,好一个厉害的朱元璋,果然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其实张希孟也有所察觉,只不过他想着进驻金陵之后,再进行整顿,可朱元璋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先生和咱不一样,你不知道从小受苦是什么滋味。本来拿下扬州,就该整顿了。可后面又发生了和州之战,随后又不得不渡江,人马是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可咱的心却始终悬着,生怕出什么大事。金陵的花花世界,最是迷人的眼睛,咱怕那些老兄弟也未必能承受得住!”

  张希孟越发惊骇老朱的直觉,这么长时间以来,张希孟虽然能把事情做得很完满漂亮,但是真正的战略决策都是老朱做的,令人惊叹的是朱元璋居然大事从来没错过。

  这一点张希孟也是五体投地。

  “主公说的极是,如今张士诚还在恢复元气,徐寿辉那边暂时也够不着咱们。而主公斩杀了绊住马,俘虏了秃坚和陈野先,金陵已经是唾手可得。整顿兵马,严肃军纪,我觉得很合适,只是不知道主公打算怎么办?”

  朱元璋沉吟了少许,就道:“还能怎么办,敲山震虎,杀一儆百。挑几个混账的东西,咱剥了他们的皮,那帮东西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张希孟忍不住咧嘴,果然很朱元璋!

  仔细审视,老朱一生就是这么干的,而且貌似效果还不错,至少杀出了洪武盛世。绝对不能把老朱的杀人简单理解成他这人脑子有问题,就喜欢杀戮……如果那样的话,朱元璋断然没本事一统天下。那位喜欢屠城的结果如何,人尽皆知,最多做个霸主而已。

  老朱不但坐稳龙椅,还很快恢复民生,效果拔群。那就不得不说他杀人的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看,老朱的杀人更像是末位淘汰。

  定期除掉一些渣滓,每年或是百分之三,或是百分之五……从文官到武将,从渡江之后的,到渡江之前的,从疏到亲……就像是老农犁地,只要是犯了罪,就难逃一死。

  而朱元璋杀人很有趣,他不是随便动手,而是每杀一个,都要有充足的罪行,严格按照国法来做。

  或许有些案子在后世看起来是过分了,但是在明初的律法水平来看,绝对是铁案。

  就拿胡大海来说,他在前面领兵,老朱查到了胡大海的儿子,手下人都劝老朱,不能杀……可朱元璋就是干净利落处理了。

  咱宁愿胡大海叛变,也不能坏了法度!

  结果却是胡大海比谁都忠心,替老朱东征西战,把一条命都搭进去了。

  稍微了解一下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就会明白,越是地位高的,影响力大的,就越要名正言顺。至于用什么鹅肉害人,根本是民间杜撰,上不得台面的胡说八道。如果老朱想杀徐达,他一定会斩草除根,毕竟徐达影响力太大,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既然如此,用鹅肉杀人,还能剪除党羽吗?

  肯定不行啊!

  所以到了徐达这个程度,要么不办,要办,就一定是谋反……事实上徐达只是正常病死罢了。

  他们那个年纪的武将,出生入死,一身的伤痛,能活五十多岁,已经算是高寿了。

  “主公,我原则上赞同您的意思。”张希孟斟酌道。

  “原则上?”

  “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宏观视角,针对全军整体,确实需要霹雳手段,以坚决的姿态,贯彻军法,严明军纪,实现上下一心,如臂使指。创造团队最大价值,实现兵将间的生态化反,为主公争霸天下铸就最顽强的纪律长城!”

  朱元璋眉头紧皱,越听越皱眉,“你给咱说人话!”

  “说人话就是能不能再细节上面,稍微通融一下,比如先明确一些纪律,组织落实,针对初犯,可以稍微网开一面。只有那些怙恶不悛的,再严惩不贷?”

  老朱冷哼,“说来说去,不还是要咱留情手软吗?”

  “不是手软!”张希孟正色道:“主公,刑罚的要义是让人警醒。因此只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所得高就行了。比如说一个人偷了一只鸡,打他二十板子,打得皮开肉绽,半个月下不了床,就已经足够了。可若是偷了一只鸡,就要砍了他的头,固然惩罚够严厉,但是却削弱了砍头的权威,既然不论大小,什么恶行都会丧命,我就所幸肆意妄为,只求不被发现就好。”

  “主公以为如何?”

  朱元璋沉吟思索良久,缓缓道:“先生这么干,会不会过于放纵,让那些人以为可以侥幸逃脱惩罚,然后肆意妄为啊?”

  张希孟道:“主公担心的确实有道理,以当下军中的情况,的确会这样的。说是查清楚,不冤枉好人,但是又有多少查案子的,又能查清楚多少事情……到头来还会让很多恶人逍遥法外,置军法于无物……所以我的想法是专门增加执法力量,在军中设立专门的人员,主要负责宣讲军法。要让士兵清楚,同时呢,还要有执法的,针对违反军法的行为,要尽快处置,在士兵面前,严惩不贷,警示人心,这样才能起到效果。”

  老朱略微怔了怔,听着不错,但究竟能怎么样,他还拿不准。

  “既然如此,就按先生的意思办……不过如果没有效果,咱可是还要过问的,要按照咱的意思办!”

  张希孟急忙道:“我也不过是把主公的意思,变成能够落实的方案。我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即便有,我也坚决不同意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愣了好一会儿,才明白张希孟的意思……老朱气得笑了,咱有这么吓人吗?

  “行,你放心大胆去办,出了事咱兜着,这总行了吧?”

  张希孟如愿以偿,其实相比起勉为其难的领军,他更喜欢整军……强化军纪,组织后勤,培养人才,建立管理体系。这也是他擅长的。

  比起一刀一枪,在疆场冲杀拼命,要安稳多了。

  因此但老朱渡江之后,张希孟就赶快放弃了水军都督的职位,不管水陆兵马,都归老朱直辖。

  而且张希孟在日后修订实录的时候,还特地淡化了这件事,他可从来没有当过都督啊!别乱往咱头上扣帽子!

  经过两天的忙碌,张希孟公布了首批的军事纪律。

  其中第一条,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这是根本中的根本。

  任何一支强军,都要做到上下一心,如臂使指,要听话,服从命令,克服困难。

  负面的例子就不多说了,元军一路惨败,就输在军纪上面。

  无论是陆上,还是长江水师,将领没法号令下属,下面的人各怀鬼胎,相互算计,自私自利。

  如此的兵马,焉能不败!

  在服从命令之外,就是不许扰民,不能抢掠百姓,不能住民宅,就算是百姓的一针一线,也不许碰。

  须知道朱家军的根基就在民心,如果失了民心,就什么都荡然无存了。

  再有一条,由于连续作战,击溃了相当数量的元军,在战场上,铠甲兵器,马匹辎重,甚至是金银财宝,数量相当多。

  任何人也不许私藏,必须上缴,然后按照功劳大小,急需情况,统一分配。

  如果谁因为缴获,互相争执,发生了严重情况,乃至伤人,杀人,主犯要处以极刑!

  张希孟很明白写了,谁敢乱抢战利品,不服管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这些归结起来,核心还是在于服从命令。

  另外张希孟又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诸如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尤其是最后一条,张希孟针对俘虏问题,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首先,针对那些主动归附,并且能够反戈一击,协助破敌的,定义为起义,起义队伍要参照朱家军的标准,即便不符合要求,也要妥善安排,除极个别罪大恶极的,不能斩杀。

  其次,就是在大军压境之下,自知无望,主动投降的,属于投诚,也要妥善处置。

  最后就是那些在战斗中被俘虏的,应该被定义为战俘,需要进行严格教育,轻易不能编入军中,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动,确认改过自新之后,才能按照普通人对待。

  而在这些之外,张希孟又一次把曾经的几项军纪拿出来,告诫所有人,不许赌博,不许酗酒,不许私自带女人进军营,更不许出去逛青楼。还有,针对武器,要妥善保护,不许损坏,不能私自出售。

  对于战马车架,都要妥善养护,还有,不能浪费粮食,不许贪墨士兵军饷、菜金,每次采购,都要有详细的账目,要定期公开,接受所有人审视。

  各种行为规范,全部加起来,足有一百条以上。

  面对这些东西,包括巢湖水师在内,都目瞪口呆……朱家军也未免太严厉了吧?
本章有错误,我要提交】【 推荐本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首页大明第一臣第一百六十一章 三大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