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进行了半年,各项政策基本步入正轨,虽然总体来说改革是成功的,不过仍然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来,如果是有人故意捣乱还好办,编个理由抓起来就是,可一些无心之失却不得不引起重视。
在土改过程中,有些地方负责人急功近利,妄图短时间内将土地问题彻底解决,导致一些情况本就复杂的地区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甚至还出现了农会和工会争执到最后群体械斗事件。虽然很快因为大帅府的人介入而平息,但其中隐藏的危害却令朱浩有些不安。
土地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的事业,不是几个月就能干好的,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年,两年甚至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让新的土地制度深入人心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朱浩召集骨干成员开会,坦诚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指出土改工作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王夫之也做了自我检讨,认为政务部对这项事业的认知度不够,工作不够细致。会上在王夫之的牵头下,又重新商讨了关于土改的一些细节,完善了改革步骤。
朱浩还模仿后世的议会制度,宣布将很快成立民众联合会议,简称民联。
民联由各方进步人士组成,工、农、商、开明绅士各自比例大致相等,大帅府和新军系统的人不能参加。其中民联总会驻徐州,对大帅府负责,各地相应成立分会,每三年选举一次。民联不是一个官府组织而是由大帅府领导的群众监督组织。大帅府出台的各项政令,民联虽然没有决定权,但享有建议权和监督权,各地政策的实施,官员的廉洁情况都在民联的监督之下,如果民联中一定数目的成员联合提出异议,且得到大部分成员的支持和大会通过,那么本地的某项政令便要暂缓实行,直到完善后才可继续施行。
不过为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背后捣乱,朱浩规定,大帅府对一切地方政令有最终决定权,但最终决定权不能轻易使用。
会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和酝酿,崇祯十三年六月,徐淮地区民众联合会议总会宣布正式成立,这被以后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称作中国现代民主议会的雏形。
第一届民联总会共预计有成员五十余人,都是徐淮地区的各行精英,第一任会长由刚退休的原徐州知府王寅祖担任。王寅祖长期的和朱浩合作,受其熏陶,思想已经颇为开明。况且他在徐州的名声还算不错,朱浩授意下,王寅祖以高票当选。
民联成立后迅速展开了工作,一个月内就查到了十余项不合理的地方行政事实,投诉了五名县级官员和十几名镇级官员,这些人经政务部查明后一律解职,提高了民联的声望。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许多本来并不关心政事的人在当选民联成员后也积极参与,关心民生。徐州的一位在家颐养天年的大商人还发起成立公办医院,并得到很多支持,不到半个月便筹到了足够的善款,徐州慈善医院也被列入下半年的发展计划中。
陈夕瑶等大帅夫人也在丈夫的劝说下成立妇女联合会和慈善总会,号召妇女们也加入到新政的建设大军中来,并呼吁改革陋习,废除缠足。这一项收效不大,毕竟中国妇女几千年都是这样的状态,没个几代人的努力是行不通的。不过倒是有不少豆蔻少女开始拒绝缠足,许多思想开放的妇女也纷纷废弃了缠足,倒是让朱浩欣慰不已。
夫人们联系各地士绅的夫人和官员的妻室,共同捐资出力,建起一座收容所以收留没有劳动能力的孤寡人员,还有几所希望小学,给贫苦儿童一个入学的机会。
各地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尤其以兖州居多,共投入了五十多万两银子,截止到本年九月,共建成五座大型水利设施,二十多座小型水库,在建五十余座,基本覆盖了兖南地区。工人学校第一批各类学员已经走出校园,大量新式人才走上各地的工作岗位,直接刺激了各行各业的繁荣。
朱浩还和王夫之商量,为更好的控制人口和土地,实施人口普查和新的户籍制度,经确认为本地辖区的正式居民的发给户籍证,暂住居民的根据情况发给暂住证,暂住居民暂时不享有正式居民的各项政策。
海军方面,正式服役的共有千料战船二十艘,配备船员四十人,水兵一百人,舰炮三十门。大型的二千料战船五艘,船员七十人,水兵二百多人,舰炮五十门,足够打一场小规模海战。
朱浩授意参谋部选拔精锐士兵组成海军陆战队,严格训练,以便日后进行登录作战。
陆军方面,第四师已经组建完毕,这样一来,新军共有正轨军四个师四万余人,不过对外仍旧宣称一个师的规模。其中第一师驻徐州,第二师驻淮安,第三师驻沛县,第四师驻济宁。
新式线膛枪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完成全部换装,老式滑膛枪等换装后留给预备役以及守城部队使用。
骑兵已发展到四千人的规模,青卫军也有了千人的编制,看着这些小伙子大把的精力没地方发泄,朱浩干脆把他们派到各地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维持当地治安,顺便监视各地的情况。
这个安排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各地的治安力量已经腐败不堪,这帮新鲜血液一加入便烧起三把火,青卫军的人没有那些老油子的恶习,本身又是大帅亲军,谁也不怕,短时间内便把各地的大小流氓势力清扫了个七七八八,各地的治安面貌也焕然一新,后来各地的大小恶势力一听到青卫军的名字便成了乖孩子。
伤残军人和退伍军人也出台了详细的安置政策,重度残疾军人进入军人疗养院由大帅府终身养老,轻度残疾军人根据本人意愿,有愿意继续留在部队的,安排到各个部门或预备役,不愿留下的发到原籍,分配土地,并担任各地民兵指导员,帮助训练民兵。
征兵处每天都有大批的各地青壮年前来报名参军,除少数人通过考核成为正式新军士兵外,大部分青壮编为预备役,截止年底,在册预备役人员已超过十万,各地民兵五十万。许多开放的女青年也来报名参军,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偷偷摸摸的前来报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看着被录取的人穿着新式女军装羡慕不已,纷纷跟着报名,可惜女兵名额有限,大部分又是医务兵和文艺兵,要求很高,因此新军里的女兵并不多,只有几百分之一。
随军医疗队伍也基本完成编制,每个连队都有一个包括三名医务兵的小型医疗队,每个团有一个小型野战医院,每个师则有一个正规的野战医院,大量新式女兵充斥到各个野战医院,也刺激了官兵们的战斗情绪,一些条件优秀的女兵则被编入师部文工队,专门负责宣传和文艺工作,美女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在朱浩看来,他费尽口水讲一个小时的话还不如这些文艺兵一个妩媚的眼神好使!无数单身兵汉子为了博取女兵的青睐,拼着命的训练,求战意识也大大加强。
连云港区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大型的军民两用港口,朱浩的大型私人货船已经增加到一百多条,年运输货物一百多万吨,贸易顺差数百万白银。大型贸易路线两条,一条是朝鲜、日本,另一条则是新开辟的台湾、东南亚航线,由于南方航线被福建郑芝龙把持,朱浩不得不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保护费”,好在郑芝龙已被朝廷招安,朱浩位高权重,他也不怎么为难朱氏商船,收取的保护费也比其他人低。
朱浩想起来海战奇才施琅,立即派专人到福建走了一遭,拜访了郑芝龙,此时的施琅已经参加了郑芝龙的队伍,只不过还没有出头的机会,朱浩的使者谎称是施琅的一个远房亲戚,郑芝龙不明所以,一个小小的士兵他当然不会放在心上,便让使者把人带走。这样朱浩轻而易举的把这位未来的海战名将挖到了手,几年后施琅大放异彩,郑芝龙才追悔莫及。